今年,中国足球在政策和组织架构上出现了显著变化,中足联(中国足球联赛协会)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足协职能进一步被弱化,管办分离的模式首次真正落地。10月10日,中足联召开全员大会,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调整。会议启动了包括竞赛、裁判、女子足球等核心部门的全员岗位竞聘。所有员工需要通过统一考试竞争上岗,这项重大的内部考核或将对中足联产生深远影响。
中足联的成立本身就是中国足球改革的重要一步,其目的是将联赛的运营权从过去足协的行政架构中独立出来,提高管理的专业性和效率。尽管许多球迷对此举表示不看好,但从改革意图来看,这是一次打破传统管理思维、探索职业化发展的新尝试。这次全员岗位竞聘要求所有员工,包括原中超公司人员,都必须通过专业考试才能继续留岗,意味着联赛管理者将逐步摆脱“不专业的人管专业事”的局面。
本次调整的关键点有两个:一是公开招聘核心管理层,包括总经理1名、副总经理2名,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10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或体育产业背景;二是针对中足联公司所有业务岗位开展的全员竞聘,覆盖范围囊括竞赛组织、裁判管理、女子足球和商业开发等部门。所有岗位的去留将以统一考试成绩为依据,考试内容集中体现岗位专业知识、行业理解和职业素养。这种方式旨在筛选出国际化视野和实操能力兼备的专业人才。例如,针对裁判管理岗位长期存在的争议,需要引入专业人士以优化评审机制;在联赛商业开发方面,则优先选拔能够提升联赛吸引力和盈利能力的人才。
如果这些改革能够真正落实,中足联将有望达到“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”的目标,从根本上摆脱国内职业联赛管理中的种种顽疾。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能否突破僵局,取决于这支管理团队在这次竞聘中能否选拔出真正了解足球、市场和管理的精英。如果成功,这将为联赛注入行业专业化的新动力,也为职业联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
然而,对于这项改革的前景,球迷依旧持观望甚至消极的态度。中国足球改革屡屡让人失望,始终未能解决根本问题,不论是国家队的成绩还是联赛的质量都在持续走低。因此,在球迷眼中,中足联的改革很可能只是“换汤不换药”,是否能够带来实质提升还有待观察。对于这一点,改革者需要认识到,只有真正解决中国足球的深层次问题,取得切实成效,才能最终赢得球迷的支持与信任。在此之前,球迷对改革持保留态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



